切脈時間有講究
桑珠是一家藏醫院的醫生,此時已是正午,一個小伙子坐在他的對面,介紹自己的症狀主要是肚子脹,吃不下飯。
聽完他的講述,桑珠醫生讓他伸出左手,開始為他切脈。切脈的部位和方法與漢族中醫基本相同,切脈部位的藏語名稱tshon、kan、chag從漢語「寸、關、尺」的字音直譯而來。根據藏醫傳統,最合適的切脈時間是早晨,正午和黃昏都不是最佳切脈時間,病人深知這一點,所以上午來切脈的病人是最多的。這位小伙子或許是因為工作忙碌,直到正午才來看病。
在切診前一日,應禁食酒肉,避免烤火、過勞,勿食不易消化的和寒性的食物等;此外,失眠、用腦過度、長途跋涉、說話過多,也會對脈象診斷有影響。
切脈是精妙審慎的治療,《四部醫典》要求切脈的醫生必須專心一意,嚴肅認真。從脈象大體而言,男性的脈象洪而緩,女性脈象細而快,根據父母兩人的脈象,據說還可以預測所生孩子的性別。
此外,根據季節不同,醫學掛圖《曼唐》還詳細解說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脈象,春天脈象細如百靈鳴叫;夏季有力如杜鵑啼叫;秋季較慢如山雀鳴叫;冬季滑而遲,如野鴨鳴叫。脈象還會受心情的影響,例如心情悲痛,就可能出現間歇脈象。
神奇的「尿診」
我不知道桑珠醫生切脈時發現了什麼脈象,他用一根細竹枝,攪動白色搪瓷杯里這位小伙子帶來的尿液,這就是藏醫的「尿診」。
四部醫典後續部中述「生死之別明於脈,寒熱之界現於尿」。藏醫認為人體的尿液,來自攝入的飲食,因而尿液的性質與飲食的種類、所含水量色素等等,關係密切。正常人的飲食如果有所改變,尤其食入較多色素等等,對尿液的性質都會有所影響。
如同切脈一樣,尿診同樣有嚴格的要求。
尿診前,不要大量喝茶、青稞酒、酸青稞酒等;而且前半夜的尿液不用,後半夜的才留置送檢。為了準確辨別尿液的顏色,需要用無色的容器來盛裝。尿液的色澤、熱氣、泡沫、沈澱物和漂浮物等情況,都會告訴大夫所需要的信息。除了不同的病情之外,天氣的冷熱等因素也會影響尿液的狀態。
桑珠醫生多次用細竹枝攪動尿液,可能是觀察其泡沫出現情況和消失的快慢,這也同樣是重要的診斷指標,僅泡沫就有大而微藍、小而色黃、大而略白等多種情況。在這些基本診斷都完成之後,桑珠醫生問小伙子最近是否食用了寒冷的食物,小伙子回憶了一下,說有酸蘿蔔。桑珠醫生說,酸蘿蔔、甜茶等最近都不要食用。他還特別囑咐,火鍋也不要多食,火鍋里的調味料可能會對消化造成不良的影響。小伙子不停地點頭。
脈診和現代診斷設備相結合
在旁邊的另一間診室,意希卓嘎醫生也正在診斷,這裡的病人幾乎全部是女人。在這裡,意希卓嘎首先切脈的是右手,隨後切換到左手。有時,她的助手切左手的脈象,她切右手的脈象,雙手同時搭脈。
剛給一位58歲、患有高血壓的大媽開藥,並囑咐她少吃鹽和油,接下來的一位病人白馬曲珍只有5歲,她咳嗽得喉嚨發炎,已經說不出話。給這麼小的病人搭脈在我看來是一件困難的事情,她細小的手腕和手指在大夫溫暖的手掌中顯得格外嬌小。診斷很快完成,開出了幾味藏藥,早晚各三包,中午兩包,並囑咐孩子的家長不要讓孩子吃辣椒和炒菜等。家長問是否可以去做霧化治療,意希卓嘎醫生說可以,霧化非常有效。
緊接著的是一個山南來的大姐,她指著腰部、肩部說各處疼痛或發麻,又指著頭頂說這裡也發麻。意希卓嘎醫生的判斷是,這是「隆」引起的病症。
根據西藏傳統醫學「曼唐」的介紹,「隆」病的脈象浮、虛、細,症狀中也包括了骨節疼痛和全身串痛。意希卓嘎醫生對症開出了幾味治「隆」病的藥方,她也用西醫理論解釋道:「看病人的症狀,可能是血液循環方面有問題。」
病人所患的基本都是常見病,所以每個病人的診斷時間都很快,一般不超過10分鐘,藏文草書在處方上筆走龍蛇地快速書寫著,偶爾使用一次血壓計和聽診器。後面的病人源源不絕地進來,有懷抱著嬰兒的母親,也有一臉倦容的大媽,或是害羞的牧區姑娘。
在診療手段快速發展的今日,藏醫脈診仍然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,脈診往往能從整體反映疾病的發展進程,是現代診療技術很好的補充。而脈診和現代診斷設備的結合,則使診斷更加準確。
(文/杜冬圖/杜冬張春曉)
三江源藥業《養生大講堂》
版權所有·西藏旅遊雜誌社